“一会咱们坐轨道车进关角隧道干活,大家一定要检查好工机具,别漏带了。”10月7日凌晨2时50分,平均海拔3600米的关角山下,青藏集团公司德令哈工务段察汗诺线路车间副主任高全育大声叮嘱道。当日,他们计划利用120分钟“天窗”时间,开展关角隧道无砟轨道线路精调作业。
作为青藏铁路的“咽喉”,关角隧道已投入运营10年,日均通行超30对客货列车。9月20日以来,德令哈工务段组织业务精兵,对隧道内的线路全面精调,将轨道几何尺寸进行调整优化,确保列车运行安全,大幅度提升旅客乘车舒适度。
03时10分,“天窗”命令正式下达,轨道车拉响汽笛径直驶向隧道深处。到达指定地点后,李元鹏立即打开手持信号灯进行安全防护,作业人员动作麻利地从轨道车上卸下工机料具,安静的隧道内开始响起嘈杂的声音。
“大家抓紧时间,干的时候认真点!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天窗结束咱们说不定还能看到月亮呢!”说话间,高全育将隧道内的照明设备打开,隧道顿时变得明亮起来。
“这里轨距偏差1.8毫米,需向左调整。”关角隧道工区班长谭小鹏手拿道尺蹲在轨枕旁,石笔在钢轨上标注着调整数据。
“00后”职工张旭立刻将扣件螺栓松动,同时更换对应规格的调整轨距块。随着电动扳手的转动,道尺上的数据逐渐降低,最终定格在0.1毫米以内。虽然每晚只能调整100米左右的距离,但这100米却让大家吃尽了“苦头”。
“检查每一处扣件,都要跪在轨枕旁,趴在地上仔细观察,干一晚上腰酸背痛的。”谭小鹏坦言。
尽管工作艰苦,但他的眼神中却闪烁着专注的光芒,一丝不苟地检查着。04时30分,精调作业进入收尾。
高全育带着队员用轨道检查仪逐段复核,班长谭小鹏则清点工具材料,确保没有物品遗落线路。
当最后一组数据核对无误,远处传来轨道车的鸣笛声,车轮驶过精调后的钢轨,平稳得没有一丝颠簸。
走出隧道时,圆圆的月亮高悬在天空。月光洒在作业人员沾满油污的工装上,也洒在笔直的钢轨上。这个没有月饼的中秋夜,这群“钢轨医生”用毫厘之间的坚守,为千万家庭的团圆路筑牢了安全屏障。(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韦鹏程)
配查查-a股怎么加杠杆-配资查股网-安全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