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1937年在延安创立的鲁迅师范学校。该校在战火中诞生、在奋斗中成长,始终坚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形成了鲜明的人民性、实践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教育传统,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深刻启示。如今,作为红色职教基因的传承者,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将这一深厚历史底蕴融入办学“血脉”,着力书写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以红色文化铸就“匠魂”。学院深入挖掘延安时期职业教育的红色资源,为全校万余名师生深植“授人以渔、敏行诚朴”的价值根基,构建起“以延安精神为根、工匠精神为魂、特色文化为体”的文化育人体系。校园内,“授人以渔”使命石、校训校风书法地雕、“劲风负翼”主题雕塑,以及徐特立与张思德等6位人物的铜像静静矗立;“延安时期”文化墙、“四大发明”浮雕、32座古诗词灯柱,以及以鲁班、华佗等命名的校园道路,共同营造出红色精神与工匠文化交相辉映的育人环境。
学院建成了党建文化红苑和校史展览馆,创立了军营文化体验区和蓝色海洋文化体验区,将红色基因融入“三全育人”大格局,贯穿于“五育并举”各环节,开创并实施“六维文化”育人工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革命传统与职业精神教育,使“匠魂”植根于心灵深处。学院创新构建“五彩文化引领五育融合、红色资源赋能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打造特色育人品牌,实践形成的《红色文化培根铸魂、圣地工匠厚德强技》荣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从黄土地走向深蓝:“五彩两栖型”西部航海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2022年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以科技创新树立“匠心”。学院秉承“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学、生产、科研”三位一体的延安时期职教传统,凝练出“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的理念。这一理念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中立足“三服务”、统筹“三协同”、推进“三融合”的思路一脉相承,从而构建起红色职教与现代职教的价值链接。学院立足“服务转型、助力发展”的办学定位,将延安时期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转化为“授人以渔”的办学使命。学院积极探索,形成了“企业出题、学校接题、教师解题、师生答题”的科技服务机制,绘制出一幅“科技赋能三农、匠心对话时代”的壮丽画卷。
在制度设计层面,学院通过修订职称评聘制度,将技术服务和技能培训纳入评价体系,推动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实践。学院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5项、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1项、“两链融合”重点课题1项,涌现出“苹果教授”“蘑菇专家”等一批技术带头人。学院每年为“三农”提供技能培训9500余人次,连续7年获评陕西省教育帮扶“双百工程”先进单位。
以协同育人传承“匠艺”。学院构建了“3+2+N”专业群体系,实现专业与地方支柱产业精准对接。将工匠精神融入43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荣获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奖项392项,形成了“人人练匠艺、系系出名匠”的生动局面。
学院实施红色人才培养、五育并举赋能、多方协同育人和岗课赛证融通四大计划,构建了“五育并举、育训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品德好、能力强、潜力大”的工匠人才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特别是航海类专业连续15年实现就业签约率100%。学院牵头成立“圣地红旅”“西部海员”“陕北能源化工”三大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了“价值引领、模式创新、机制保障”的产教融合平台,推动政行企校协同育人、协调创新,人才效应逐步彰显,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稳步提升。
站在新起点,学院正以实干诠释延安红色职教的当代价值,把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用红色薪火点亮现代职教之路,谱写立德树人的时代新篇。
配查查-a股怎么加杠杆-配资查股网-安全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