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了解手足口病知识,做好科学防护,是保护孩子远离疾病的关键。
认识手足口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其主要特征为:
典型症状:
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
口腔症状:
口腔疱疹易破溃形成溃疡,导致孩子因疼痛拒食、流涎、哭闹。
病情轻重:
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属于普通型,一周左右可自愈。少数患儿(尤其是3岁以下)可能发展为重症,会出现持续高热、神经系统异常(如精神差、嗜睡、呕吐、抽搐等)、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需立即就医。
知晓传播方式
传染源: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展开剩余71%传播途径:
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以及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食具等途径传播。
高发季节与人群:
秋季(9-11月)是发病小高峰。托幼机构是儿童聚集场所,极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筑牢防护屏障
预防是关键,请牢记
“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
十五字诀。
个人卫生是根本:
教育孩子养成勤洗手的良好习惯,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
饮食卫生要注重:
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食物务必彻底煮熟。
环境通风与消毒:
居室和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孩子的玩具、餐具、衣物、门把手等要定期清洗、消毒。
避免接触传染源:
流行期间,尽量不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接种疫苗防重症:
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能有效减少重症和死亡的发生,建议≥6月龄的易感儿童接种疫苗。
科学应对防扩散
若孩子不慎发病,请家长保持冷静,并做好以下防护:
及时就医与居家隔离:
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尽早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患儿应居家隔离,直至所有症状消失后一周,避免传染给其他儿童。
加强护理与观察:
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过热、辛辣、酸性的食物刺激口腔溃疡;
保证患儿充足休息;
密切观察病情,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呕吐、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任何情况,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做好家庭消毒:
患儿的粪便、分泌物及其污染的物品要及时消毒处理。看护人在接触患儿后、处理粪便或分泌物前需洗手并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手足口病可防、可控、可治。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健康的屏障,平安度过这个秋季。
来源:山西省疾控局
发布于:北京市配查查-a股怎么加杠杆-配资查股网-安全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