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家园在炮火连天中变得支离破碎
先辈们躲警报、救大火,建新家、兴重庆
……
80多年前那段血与火的记忆
首次以动画的形式同观众见面
8月1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电影《火凤重天》重庆网络名人观影活动”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这部聚焦重庆抗战历史的动画电影将于8月22日在重庆范围内的百家电影院上映。
本次活动由中共重庆市委网信办指导,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联合主办,重庆市电影制片行业协会协办,享弘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承办。
“这部电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是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文科在致辞中表示,《火凤重天》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它能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重庆这座城市在民族危亡关头的担当与牺牲,理解“愈战愈强”背后蕴含的民族气节与城市品格。
展开剩余79%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名义会长、电影《火凤重天》总策划周勇以《缘起奥斯卡》为题分享了影片的创作历程。
▲周勇分享创作历程。(宋丹蕾 摄)
《火凤重天》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电影局指导,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重庆享弘影视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历时多年联合制作。虽然只是一部动画电影,但事实上它的情节大多真实发生过。
80多年前,爱国华裔女艺术家李凌爱策划、美国记者斯柯特在重庆拍摄了电影纪录片《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以下简称《苦干》),记录下了这座“愈炸愈强”的城市和重庆人坚韧、不屈的精神气质。 1942年《苦干》获得电影奥斯卡奖第一个纪录片奖,这是《苦干》的美国传奇。
从纪录片到动画电影,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其中的缘由还要从十多年前说起。在分享中,周勇表示,自己在2014年无意中发现纪录片《苦干》的存在,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篇幅记录了1939—1940年的重庆城市,尤其是日本飞机轰炸重庆的场景。深感该片价值巨大的周勇,一方面对该片展开了深入研究,同时联系多方共同努力,让这部美国电影于2015年回到了它的拍摄地重庆。
此后,周勇花了5年时间对纪录片进行影像史学研究,撰写成《〈苦干〉与战时重庆——影像史学视野下的战时重庆》这部学术著作。2020年,周勇和重庆享弘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将这部著作改编成动画电影《火凤重天》,同时也创造了许多学术和艺术成果。这10年是中国人创新创造出来的《苦干》中国传奇。《火凤重天》就是《苦干》中国传奇的最新代表作品。
为进一步唤醒历史记忆,活动现场播放了美国纪录片《苦干》中重庆大轰炸记录片段,真实影像直击人心。更令人动容的是,重庆大轰炸幸存者王邦俐、曾宪君现场讲述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故事,让现场所有人为之动容。
▲重庆大轰炸幸存者故事讲述。(宋丹蕾 摄)
曾宪君老人的额头上至今仍能看到一道浅浅的疤痕,那是日军投下的炸弹留下的永久印记。“1939年5月4日,我才半岁时,我的父母就在大轰炸中丧生,是外婆把我拉扯大的。”曾宪君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沧桑,每一个字都浸透着苦难,她的童年没有欢声笑语,只有躲避轰炸的恐惧和失去亲人的痛苦。
但老人的眼神中更多的是对和平的珍视:“这是每一位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历史,希望全世界的人都珍爱和平,永远不要再发起战争。”简单的话语,是这位幸存者历经苦难后的深刻感悟,也让在场者更加强烈地体会到“铭记历史”四个字的重量。
今年87岁的王邦俐老人,回忆起重庆大轰炸的场景:“日本对重庆进行了持续6年多的轰炸,到处都被炸成了平地,死伤数万人。”王邦俐的母亲在大轰炸中伤了双眼,最后造成左眼失明,右眼只剩下微弱的光感,苦了一辈子。
现场还播放了动画电影《火凤重天》制作花絮,展现了创作团队把历史融入光影、用细节承载情怀的坚守。电影总制片人张炼红分享了影片创作中的家乡情愫与责任担当,让现场观众深刻感受到作品里流淌的“重庆魂”。
随后,全场观众共同观看动画电影《火凤重天》,105分钟的光影之旅中,影片通过艺术化叙事重现历史,让观众重温坚守与不屈的抗战岁月。
▲《火凤重天》剧照。出品方供图
在观影结束后的电影沙龙环节,唐泽芊教授、陈博洲(海大叔)、刘帆教授、石雪莲(莲二爷)、敖斯汀、王启海等嘉宾发表分享,并与现场观众互动,从历史传播、文化抗战、重庆精神等多维度深入解读影片价值,让“愈炸愈强”的重庆精神在交流中进一步凝聚与传承。
(部分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发布于:北京市配查查-a股怎么加杠杆-配资查股网-安全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