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深刻地展现了海峡两岸亲人在特殊历史时刻中的深切思念。作品中提到的邮票与坟墓,蕴含着难以言喻的沉重与悲痛,而那道浅浅的海峡则成为数以万计渴望团聚的人的心灵桎梏,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惆怅与苦闷。
在2019年,96岁的台湾老兵邓雪桂在离家70年之后,怀着对故乡的无限渴望,拨通了一个电话。他小心翼翼地询问侄子邓友爱:“我已经没有钱了,你还能愿意照顾我吗?”那么,打电话的这位老人到底是谁?他的侄子又会怎样回答呢?
打电话的老人名叫邓雪桂,生于1923年,家乡位于湖南省常宁市罗桥镇下边的大枫树村。作为家中长子,他从小便表现出难得的懂事,总是帮父母照顾家务,身体力行地参与农田劳作。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农民的生活困苦不堪,尽管全家人拼命工作,依旧微薄的收入难以填饱肚子,生活的艰难让每个人都心如刀割。
展开剩余90%邓雪桂的父母自然目睹了这一切,心中也满是无奈与痛苦。为了解决家庭的困境,邓雪桂从小便心无旁骛地承担起了家庭责任。他常常和父亲一起到田间挖红薯,试图换些钱来贴补日常开销。虽然日子勉强过得去,但不久后,家庭又迎来了沉重的噩耗。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展开了内战,对共产党进行了无情打击,普通民众的生活也随之加重。
尽管湖南并未直接卷入战火,蒋介石却十分热衷于征召能征善战的壮丁,每家不得不提供士兵或者军需物资,时常还有部队强制征兵。对邓雪桂的家庭而言,他们没有足够的财力,只能选择奉献壮丁。邓雪桂原本想让父亲参加军队,但出于对家庭和父亲年纪渐长的顾虑,他最终主动报名入伍。邓雪桂的想法却简单直接:父亲上了年纪,不易承受战场的苦,而弟弟和妹妹们年纪尚小,肩负责任理应是自己来担当。
刚入伍的邓雪桂与家人保持着联系。每当母亲收到他的信件,都会感动得泪流满面,她每日祈盼着儿子能早日返回她的身边。终于在1947年,经过两年的漫长等待,邓雪桂获得了难得的短暂探亲假。两年未见,母亲的皱纹增多,父亲的背影愈发驼了,而年轻的弟弟妹妹们则在瞬息之间长高不少,几乎让他无法认出。
当母亲得知他只能短暂留家的消息,眼中闪烁的希望也随之暗淡下来。回到军队后,沉重的思念朝不保夕,母亲常常坐在槐树下,痴痴等待着儿子归来,终日呼喊,直至喉咙嘶哑,眼也因泪水而失聪,而此时的邓雪桂对此一无所知。
1949年,国民党接连遭受败北,蒋介石下令军队撤回台湾。撤退过程中,蒋介石不仅向士兵们灌输思想,承诺他们如果追随他到台湾,便能获得丰厚的财富和荣华富贵。邓雪桂心中开始幻想,如果能得到这笔钱,或许就能返回故乡,孝敬高龄的父母。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不过是蒋介石的一个阴险把戏。到了台湾后,蒋介石对之前的诺言完全不再提及,邓雪桂无奈之下只能听从安排,心中暗暗希望能有一天回到大陆。
自从邓雪桂踏上台湾这块土地,他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从未停止,尤其是对母亲的怀念愈加浓烈。在同一时期,母亲对他的思念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在那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两岸彼此相隔成了悲剧的常态,许多家庭被迫分散,许多老兵甚至一生都无法再回到故乡,而他们的亲人又不知他们的生死。
邓雪桂失联后,母亲每天都徘徊在村口,满心期待在路的尽头再见到她的儿子,时常大声呼喊:“儿啊,你究竟在哪里,妈妈好想你,你快回来吧!”即使她的声音到最后已然嘶哑,泪水夺眶而出,但邓雪桂却对此毫不察觉。到1987年,病重的母亲临终,仍在呼唤着儿子的名字,但邓雪桂再也无法听到母亲那爱的呼唤了。
命运的讽刺在于,就在邓雪桂的母亲于1987年去世的同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允许台湾居民申请去大陆探亲。当邓雪桂得知消息后,立马向有关部门提出了探亲申请,终于可以回归故乡,见到亲人们。然而,他心中最渴望见到的母亲却在他返回故乡之前的一年已经去世。邓雪桂失去了最后一次与母亲相见的机会,母亲也无缘再见她心中念念不忘的长子。
当年的回乡经历也并非一帆风顺,他错过了第一次回乡探亲的机会。直到后来,他从乡亲那里了解到了家人的近况,其中一位同乡甚至带来一封信,令邓雪桂倍感温暖。当邓雪桂打开信件时,泪水止不住地夺眶而出。信是弟弟所写,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邓雪桂的思念,迫切希望他能早日归家团聚。信中还传达了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消息:母亲仍然健在。这个消息让邓雪桂兴奋异常,他急切地希望能够尽快踏上回家的旅程。
为了尽快与亲人重聚,邓雪桂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前往故乡的旅途。不同的情绪赋予了他所经之地不同的感受,他如同一只渴望归巢的小鸟,心中充满了对家的思念。抵达后,邓雪桂立刻看到了被人群围住的弟弟,他兴奋地奔向弟弟,紧紧拥抱,数十年的感情在这一刻尽情释放。
然而,令人心痛的是,邓雪桂并未能再次见到父母的身影。当他得知父母早已去世的消息时,悲痛如潮水般涌来,顿时泪如雨下。在那一刻,他彻底领悟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深意。弟弟之所以告知母亲仍在世,实则是为了让邓雪桂回来为母亲行最后的祭拜,因为母亲在世时,最为牵挂的便是这个漂泊在外的长子。
站在母亲的墓前,邓雪桂双膝跪下,痛哭流涕,心中无尽的悲痛化为泪水。他仍然记得,当年母亲离世之际,叮嘱他珍重自己,早日回家团聚,如今却已无缘以人会面。经过四十年洗礼,邓雪桂如今正安然生活,可却再也无法与母亲重逢。
在祭拜过母亲后,邓雪桂的家人陪伴着他走访家乡。那个时候,中国大陆的一些农村仍旧不如台湾发展迅速,邓雪桂发现常宁的小学十分破旧,孩子们常常面临温饱问题。于是,他慷慨解囊,用一些积蓄来修缮学校。后来,他又听闻乡亲们的生活困顿,便逐家逐户送去钱财。他对自己的家人更是慷慨,其善举受到了乡亲们的热爱与欢迎,仿佛他成为了归乡的富翁,所有人都积极地向他致意。
临行之际,许多乡亲前来送别,齐心协力护送邓雪桂到衡阳,纷纷请来车辆,放鞭炮,敲锣打鼓,一片热闹的场面。而实际上,邓雪桂的家人本希望他能够留在大陆定居,但他拒绝了这个提议。他虽已适应了台湾的生活,却不想成为家人的负担,因此决定把思乡的情绪留在大陆,继续在台湾生活下去。
无论每次回乡时,邓雪桂总是表现得相当慷慨,让乡亲们误以为他在台湾过得相当富裕。然而,实际上,邓雪桂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美好。退役后,他面临找工作的问题,但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屡屡遭遇失利。在他生活最艰难的阶段,甚至连买一管牙膏都是不小的奢侈。生活的压力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来,日常用品都难以负担,更遑论香烟酒水。为了克服烟瘾,他只能不停地喝水以缓解苦痛。
为了维持生計,他只能做些艰苦脏累的工,像搬运工和建筑工。尽管这些工作辛苦不堪,但只要能挣到钱,他都愿意去尝试。唯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在他所居住的街区,还有十几位与他同为湖南老兵的战友。这些老兵们几十年来像一家人般走动,节日时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生活故事。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邓雪桂身边的老战友逐渐离世,弟弟妹妹们也相继走了,让他心中愈发孤独。“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随着年岁渐长,邓雪桂的视力逐渐模糊,行动也受到限制,走动变得愈加困难。晚年的邓雪桂没有子女,发现自己身边再无可以照顾他的亲人,这种孤独感和对故乡的思念在他心中交织,让他心绪不宁。
在2019年秋天,瞧着秋风中纷纷扬扬的黄叶,邓雪桂心中感慨万千,终于抑制不住内心那股归甸的渴望。他手握电话,小心翼翼地问侄子邓友爱:“我想回家了,你能接我回去吗?我没钱了,你还愿意照顾我吗?”电话那头,邓友爱细心倾听,毫不犹豫地应道:“没问题,我会接你回家,照顾你的。”
其实,在邓雪桂第一次回家之前,弟弟已将自己的儿子邓友爱托付给了邓雪桂。因为他担心哥哥去世后无人照料,而对于邓友爱来说,大伯的恩情铭刻心底,将其视如父亲。如今,邓雪桂在经历70年的辛苦漂泊后,主动加拨电话请求回归故乡,这令邓友爱无比欣喜,终于有机会报答大伯。
当邓雪桂得到侄子肯定的答复后,心中的不安顿时化为乌有,他感受到久违的幸福,泪水在眼眶中打转。那一刻,他似乎回到了梦中牵挂的故乡。挂完电话后,他整理好仅有的几件物品,正式向生活了72年的地方告别。这一次回家,他定下了永不再离开的决心,要在这片土地上安顿下来,并决定将来葬于此地。
邓友爱为了确保邓雪桂回乡后的生活能够适应,担忧他在老家会不自在,尤其是小孩子们总是吵闹不休,因此决定为邓雪桂建造一座新房,加装空调、电视和冰箱。他理解到邓雪桂十分注重家庭卫生,便将谷仓改建成了厕所。此外,邓友爱还辞去了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照顾邓雪桂的生活需求。
乡愁是一道深入心底的情感,犹如那条让我们彼此隔开的海峡,让我生活在这一岸,故土则在彼岸。而今,邓雪桂终于实现了他归乡的梦想,从遥远的台湾回到湖南的故土。他将在亲人的陪伴下,享受家人间的温暖与故乡的温情。可悲的是,仍有许多老人无法完成他们返乡的心愿,只能在异国他乡度过余生。邓雪桂的故事,成为了千万个被分隔家庭的缩影。正因为他们的牺牲与孤独,我们愈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期待着两岸早日在未来重归于好。
发布于:天津市配查查-a股怎么加杠杆-配资查股网-安全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